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先后自行研制、开发和引进了一些的焊接设备、技术和材料。目前国际上在生产中已经采用的成熟焊接方 法与装备,在国内也都有所应用,只是应用的广度有所不同而已。中国的制造企业已经在采用诸如电子束焊接、激光焊接、激光钎焊和激光切割、激光与电弧 复合热源焊接、单丝或双丝窄间隙埋弧焊、4丝高速埋弧焊、双丝脉冲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弧焊接、精细等离子弧切割、水射流切割、数控切割系统、机器人焊接系 统、焊接柔性生产线(W-FMS)、变性焊接电源、表面张力过渡焊接电源(STT)和全数字化焊接电源等。甚至目前在国际上比较热门的搅拌摩擦焊技术, 也已经应用到产品的生产上。中国的焊接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也不容忽视。
总体来看,中国2004年的焊接材料生 产总量达到210万吨,比美国、日本、德国三国焊接材料产量的总和还多,但是其中手工焊接用的焊条产量占75%,各种机械化、自动化焊接用焊丝占25%, 焊接的机械化/自动化率为35%,达到历年来的高比例。然而,这仅相当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末焊接机械化/自动化率的水平,日本1979年焊接材料的 总产量为40万吨,手工焊条占58%,各种焊丝占42%,焊接的机械化/自动化率为44%。
中国制造业中以焊接为主要工艺技术的企业约有 7000家,其中特大型、大型和中型企业约占1/3,它们的焊接机械化/自动化情况明显要好于众多的小型企业。焊接机器人是实现焊接自动化、柔性化的重要 途径。根据2001年的统计,全国焊接机器人有1040台,到2005年底预计增加到2700台左右,主要在汽车、工程机械、摩托车、轨道车辆、锅炉、金 属家具及军工等行业。近几年来,汽车行业(包括汽车制造厂和零部件厂)大量安装和应用焊接机器人,全国焊接机器人的70%集中在汽车行业。但是目前全国焊 接用的关节式工业机器人90%以上是进口的,基本上囊括了世界各国工业机器人的品种。全国只有一家中日合资的机器人生产厂家,但主要是将日本母公司生产的 零部件组装成机器人,缺乏国内外自主。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所也制造少量的工业机器人,但数量有限,在价格、性能、可靠性等方面难以和进口机器人竞争, 在焊接领域已经逐步被边缘化。可喜的是,中国已经出现十多家具有一定经验的焊接机器人应用工程开发公司,他们采用进口的焊接机器人,根据用户的需求,自行 设计制造外围设备,并集成为焊接机器人工作站或单元,完钥匙工程。目前约有20%的焊接机器人是由国内的工程师组成工作站的。但是比较复杂的机器人焊 接生产线、柔性生产线,如汽车、工程机械的装焊生产线,基本上从国外公司成套进口。
制造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力电站锅炉、核电站成套装备以及石 油化工装备的加氢反应器是国内能源发展的需要。焊接在这些重大装备的制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所需要的关键焊接材料,如耐热钢、不锈钢的焊接材料 和耐蚀的镍基合金焊材、不锈钢堆焊用的带材料基本依靠进口。工程机械用的高强度钢(900~1100MPa)的气体保护焊焊丝也主要依靠进口。国内焊接 材料厂有近千家,列入统计名单的大中型企业120家,并已形成以天津、自贡、上海、昆山、锦州等几个较大的企业集团。但总的说来,产品品种较少、研发能力 弱、研究开发速度慢,大多数为中低端产品,难以抵挡国外中焊接材料产品的不断涌入。对国内重大技术装备与国防高新工程的研制具有严重影响。
电弧焊仍是当今焊接的主要方法,焊接电源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焊接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以及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终体现在焊接接头的质量一致性。近25年来国 外电焊机技术水平随着电力、电子元器件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提高,从原先的旋转式直流焊机发展到二管整流焊机、晶闸管(可控硅)整流焊机、晶体管整流 焊机、逆变式焊机,一直到现在的全数字化逆变式焊机。国内电焊机行业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由上海电焊机厂、天津电焊机厂、成都电焊机厂等国营大企业唱主角, 现在它们都退下来了,全国电焊机行业形成近千家的众多小型企业的局面。当前引导中国电焊机产业的是两家合资企业,产品主要是外国母公司的,占有国内电 焊机市场的近半壁江山。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焊机主要是晶闸管整流焊机和简单功能的逆变焊机。目前国内骨干装备制造企业使用的焊机,如前面提到的 STT焊机、全数字化逆变式焊机、双丝脉冲气体保护焊机等基本上依靠进口。这些的焊机附加值高,一台全数字化逆变焊机价格高达人民币12~15万 元,而一般同等功率的普通晶闸管整流焊机价格仅为2~4万元。中国每年进口的焊接电源和设备的费用约占全国市场的一半,而国内生产的焊接电源产值中有近一 半是合资企业的。近千家中小企业的产值占不到1/3的国内市场份额,而且这些市场份额也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一些商业运作手段维持,这样的竞争能力能维 持多久值得思考。
综上所述,焊接工艺已经不是一种辅助工艺,它在近几年已经成为制造业中的关键加工手段,完成了许多关系国计民生与国防建设 的重大战略性产品的生产,中国已经毫无悬念地成为世界的焊接大国。但是国内焊接生产中应用的关键焊接材料、焊接设备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具有中国自 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产品不多,而且总体研发、创新水平和速度都不高,与焊接大国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如果继续下去,将会逐步成为中国经济战略的薄弱环节。